摘要:一颗小小的果核,经过核雕大师细致入微、巧手雕琢之后,在“果核之中显乾坤”,在“方寸之间生出大世界”,如罗汉、菩萨、瓜果、鲜花、山水、麒麟等。核雕作品一直以来都有着题材多样、种类丰富的优势。本文从核雕发展历程着手,分析了核雕工艺的艺术特色与装饰价值。
关键词:核雕工艺;雕刻;工艺特点
雕刻工艺源自于民间艺术,按照雕刻物体与工艺的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核雕、石雕、木雕等。其中核雕是最具艺术代表性的一种,是集艺术、工艺为一体的雕刻艺术。核雕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在方寸之间显乾坤,能在橄榄核、桃核、杏核等微小果核上面雕刻各种人、动物、风景等,这不仅展现了艺术魅力,更彰显了雕刻者的雕刻功底、想象力、创造力和别具一格的装饰艺术品位。
一、核雕工艺的发展历程
核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至今上没有明确的记录当地出现在什么年代,但根据目前现有记载,至少不下一千多年,因为在宋朝的时候就有关于核雕的记录,而明朝的时候最为盛行,当时无论是达官贵人、民间百姓都对核雕非常钟情。明代皇室甚至专门聘请核雕高手为达官贵人雕刻桃核艺术品,作为赏赐物品。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核雕领域更是高手辈出,但是由于近现代我国国情的影响,核雕艺术走向低谷,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所好转。
核雕在广义上指的是利用各种果核为载体雕刻而成的艺术品,其中博爱喊了桃核、杏核、橄榄核、李子核以及其他有硬度的果核。而狭义上的核雕主要指的是以桃核为载体雕刻而成的艺术品。
二、核雕工艺特点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核雕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雕刻艺术,更多的是业界人士创新雕刻新工艺,不断引入新得果核对象。核雕之所以能够在我国广泛的认可、独树一帜,不仅是因为他历史悠久,更是因为核雕具备其他艺术品所不具备的特点。
首先,核雕是以果核作为材料进行雕刻的,这一特点使得它同石雕、木雕、玉雕存在巨大的区别。众所周知果核存在复杂性、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不同果实的果核在质地、硬度上存在差异,在雕刻的时候需要根据果核的纹理进行构思和创作,然后再进行雕刻,整个核雕不仅是雕刻艺术的组成,更是创作艺术和美学艺术的体现。
其次,核雕在雕刻中随意性非常小,雕刻者必须要具有扎实的雕刻工艺和高度敬业的雕刻精神,只有以丰富的想象力将紊乱的果核纹理理清,结合纹理巧妙构思,才能形成高质量的雕刻作品。在雕刻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的纹理和形状限制。
最后,核雕属于微雕范畴,但是核雕又和米雕等雕刻存在很大的区别,核雕目前几乎都是三维体系,是通过对果核构思之后形成整体雕刻的过程。
三、核雕创作工艺与艺术特色
1、核雕创作工艺
核雕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是以日常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桃核、橄榄核、杏核等果核作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其雕刻工艺包含了镂、挑、钻、冲、割、剥、切等各种手艺方法,在雕刻的时候常用的雕刻方法有浮雕、圆雕、磨制、透雕等。核雕创作的时候,除了具备上述雕刻工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书法能力,同时更要具备材料挑选、刀具应用、特有的毅力和指功。在核雕雕刻的时候,通常都是选择比较肥厚的果核进行雕刻,雕刻的时候果核突起面积要比较大,这样方便了后期创作,并且能够给雕刻者提供更加宽广的创作空间。
2、核雕的工艺特色
核雕是减法雕刻的一种,完成意见核雕作品需要多个不同的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由雕刻人员亲自完成,如雕刻材料的选择、雕刻构思、初步打磨、细雕等几十道工序。在材料选择的时候,不同类型的果核无论是硬度、纹理、颜色还是成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雕刻的时候需要根据果核的质地选择科学的雕刻方法。另外,在核雕雕刻的时候果核的干湿程度也对雕刻成品的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作品的成败。因此,在雕刻作品之前需要确保果核完全风干,并且将果核只放在干燥的环境之中进行二次晾干。在核雕雕刻的时候,材料选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按照果核种类进行雕刻,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果核的形状、大小、纹理之后,完全掌握果核的各种情况,然后因势利导的选择科学的雕刻方法,进而开展雕刻。另一种则是根据已经计划好的雕刻作品选择合适的果核材料,在果核选择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创作主体、创作思想,事先在纸上面草拟出雕刻草图和模拟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来选择雕刻材料。
在雕刻材料确认无误之后,雕刻人员通常都是借助放大镜和刻刀进行前期处理,在前期雕刻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刻、挑、拨、钻等方式,在粗胚完成之后则采用放大镜、刻刀进行精雕细琢,对于刻刀雕刻不尽人意的地方,还可以采用砂纸等工具进行精细打磨,确保作品能够达到预计要求。
3、方寸之间显乾坤
为了展现核雕作品的装饰性艺术特征,雕刻人员往往都是将祥瑞图案、神话故事、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等雕刻在果核上面,如常见的有马、麒麟、牡丹、观音等。在核雕中雕刻马则主要是想往自由、寓意明显;雕刻麒麟则寓意招财进宝;雕刻观音则寄托了人们对护身辟邪的情感;雕刻牡丹则显示雍容华贵;雕刻梅、兰、竹、菊则表示对自身品质的寄托等等。核雕作品往往都需要十多天乃至数个月进行雕刻,因此在雕刻的时候不仅需要雕刻人员具有精湛的雕刻技艺,还要具备日复一日的坚守。
核雕作品虽然小,但是依然可以海纳百川,涵盖世间万物。不论是花鸟由怦,还是神仙罗汉,又或是亭台楼阁都能在核雕上出现如作品《渔樵耕读》以橄榄核为原材料,在小小的核上还原了最朴素的田园生活场景。人物栩栩如生。须眉毕现,舟棹如画。动态十足:镂空通透、丝丝入扣的雕刻技法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给人以方寸之间也有大世界之感。核雕作品的精湛不仅体现在物上,更体现在纹理的细致雕琢上'如作品《喜庆》中树叶的叶脉、鞭炮的纹理都清晰可见。
四、核雕艺术价值鉴赏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文主义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核雕艺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步提高。这样的社会环境为我国核雕工艺的普及推广提供了广阔空间。最初,人们对于核雕艺术的了解较为浅薄,随着该技艺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人们逐渐发现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小巧的物体展现的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承载的是人文进步的见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人们喜欢将核雕放置在手中把玩,随着时间的推移,核雕的外形会逐渐发生改变,变得越发光滑。虽然仅仅是一颗果核,但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不仅包含着创作者的心血和精湛的技艺,也包含了人的情感寄托。从这个方面来看,小核雕却倾注着雕刻师浓厚的情感,孕育着民族文化的传承。核雕虽小,但创作者利用果核可以打造出丰富的形态,这些形态也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如,园林景观、人物、场景等都可以被创作者于核雕中表现出来,寄托了丰富的情感。所以,核雕备受人们的喜爱,间接地发挥了文化传承的作用。最后,人们已不再是简单的欣赏核雕的外形,讨论核雕的手法,把玩核雕艺术平,而是深入的了解其创作者精湛的技艺和投射的情感,对其承载的民族文化与精神气节赋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更深层次的提升了自我价值。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核雕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深入研究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不仅实现了自我解压,而且达到了传承文化的目的。
五、结束语
核雕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一直以来都有着以小见大、细致入微的特点。良好的核雕作品不仅有着雕刻难度大,而且雕刻时间比较长,不仅考验雕刻人员的雕刻技艺,而且对雕刻人员的耐力、毅力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机械化时代背景下,机械加工技术给手工产业造成很大的冲击,此时核雕人员更要不断创新雕刻技法,融入现代审美价值观,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传承和发扬核雕事业。
参考文献
[1]王景卓, 陈启祥。 指尖艺术——核雕工艺与装饰艺术研究[J]. 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8(9):1.
[2]陈建华。 核雕工艺特点与装饰艺术探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7(14):1.
[3]许忠英, 李小松。 核里乾坤——核雕工艺大师许忠英访谈录[J]. 2021(2015-2):59-62.
作者简介:沈峰,男,1977年出生于苏州核雕之乡--舟山村,师从核雕大师宋水官从事橄榄核雕二十多年,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学会核雕专业委员会会员,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理事。